汤和墓_汤和墓在哪里

       接下来,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汤和墓的问题,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。现在,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汤和墓的话题吧。

1.????Ĺ

2.汤信国指的是什么

3.安徽省蚌埠有那些名胜古迹啊!~~

4.汤和怎么死的 汤和简单介绍

5.明朝开国功臣汤和简介,汤和怎么死的?汤和墓在哪?

6.朱元璋大将汤和,墓前神道碑上2000多字,后面为何会被凿掉?

汤和墓_汤和墓在哪里

????Ĺ

       作者:束文杰 看到这张照片,想必很多人就要问了:是不是快到万圣节了,我想整一些「 ”惊(jing)喜(xia)”?严肃点!这可是中国古代的将军,他已在这里六百多年,静立守卫着一位传奇人物。那么,他是谁?有什么传奇故事?这座石像生在什么地方? 在揭开谜团之前,想和大家说个事儿。不知大家最近有没有关注新闻?第八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公布,合肥有四处入选,其中就包括了这位「 ”吴复墓”。其他的无论是姥山塔也好,还是张治中故居、曹魏新城遗址(合肥三国遗址公园),大家就算没去过也听说过。倒是这位,大部分人是陌生的,不知道,不熟悉。 三国遗址公园(摄影 | 合肥商业迷) 姥山塔(摄影 | 涔寂熙) 张治中故居(来源 | 瑶海骏马) 大明黔国公吴复 一生征战沙场 被遗忘的合肥籍名将 对朱元璋的印象,大家首先想到:他是安徽凤阳人,出身布衣,草根逆袭,一统江山,建立大明王朝;其次的印象,便是他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后,担心权力受到威胁,先后杀害了九位国公、二十多位侯。不过,有一位侯却幸免于难,后来因病亡故,朱元璋还追封他为「 ”黔国公”。谁啊?他,便是吴复。 朱元璋画像(来源 | 网络) 吴复,字伯起,堪称「 ”别人家的孩子”典范代表。《明史》说他「 ”少负勇略”,也就是说从小便有天赋。青年时期,群雄混战,吴复召集了一群年轻人保卫家乡。当时,朱元璋刚刚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,并在家乡开始招兵买马。吴复听说了这个消息后,便从家乡出发北上濠州(今安徽凤阳)投奔太祖。此后,跟随太祖先后攻克泗(今安徽泗县)、滁(今安徽滁州)、和(今安徽和县)、采石(今安徽马鞍山)、太平(今安徽当涂)等,横扫皖东,以重重军功升至万户。以后,又相继征战于今天的江苏、上海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北、河南等地,期间曾与跟随徐达攻克家乡庐州。 吴复画像 一(来源 | 网络) 大明洪武元年(1368),朱元璋在南京称帝,国号大明,年号洪武。吴复,被任命怀远将军、安陆卫指挥使。第二年,朱元璋在鸡鸣山建立功臣庙,并亲定二十一名功臣位次,徐达为首,吴复位列十九。然而,他并没有因此停止脚步,洪武三年(1370)再次奔赴西部战场,接下来近十年的足迹遍及今天的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湖南、云南、广西、贵州等省。期间,洪武七年(1374),升任镇国将军、大都督府佥事,后担任昭勇将军、世袭指挥使;十二年(1379),吴复受封安陆侯,赐铁券(号「 ”开国铺运推诚宣力武臣阳荣禄大夫勋柱国”),食禄二千石。 吴复画像 二(来源 | 网络) 战场上受伤是难免的,不过吴复的伤难以想象。《明史》说他「 ”临阵奋发,冲犯矢石,体无完肤”。以古代的医疗条件,当场伤口威胁不到生命,一旦不及时处理造成感染,后果不堪设想,而吴复便是这个原因于洪武十六年(1383)十月病逝在贵州普定,享年62岁。吴复逝世后,朝廷追封他为黔国公,谥号威毅,增加食禄五百石。 吴复故里与吴复墓 同在肥东县 坐落两地 相隔十二公里 吴复逝世后,朱元璋「 ”甚为震痛”,停止朝议以示悼念。当运送灵柩的车辆到达南京时,太祖派遣官员前往祭奠,并在钟山北麓赠送他一块墓地。太祖自己则乘车出太平门外,站在高岗上遥遥远望,后来又派大臣刘三吾为吴复撰写神道碑。 钟山(来源 | 南京钟山风景区) 以上是相关史料的记载,那么今天吴复墓怎么又跑到家乡合肥了呢?有人说,汤和墓也出现史料记载与实际地址不相符的情况,具体细节还需专家做进一步考证。但从朱元璋的悼念行为来看,他对于这位将军加老乡很是喜爱和重视的。 吴复墓与吴复故里位置示意图(制作 | 束文杰) 吴复墓在今肥东县陈集镇秦湖社区响堂任,吴复故里则是在十二公里外的今肥东县八斗镇大吴村。两地相距十八公里,在元代末年均属于庐州路梁县(县治在今肥东县梁园镇)。吴复墓所在地以其地形又得名「 ”凤凰地”,民间传有「 ”刘伯温寻址遇凤凰落坡变地”的故事。「 ”响堂任”,则是由「 ”享堂任”演变而来,因明时命当地一位任姓村民守护吴复享堂、后繁衍成村得名。在厚葬吴复之后,朝廷又在吴复故里修建了一座「 ”国公祠”。 国公祠(来源 | 安徽省旅游发展委员会) 实地探访吴复墓 同在肥东县 坐落两地 相隔十二公里 2019年10月底,在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半个月后,笔者决定实地探访吴复墓。从合肥市区出发,自汽车东站乘坐农班车(合肥—仓镇),在肖圩(原肖圩乡,撤乡并镇前响堂任属于其)下车,向北沿公路步行近五公里便到达目的地。 乡村公路(摄影 | 束文杰) 眼前的景象令人吃惊,要不是看到路边一个倒在草丛中的牌子以及询问了路过的居民,还不知已经到达响堂任。据笔者后来在肖圩采访得知,今年春季响堂任村庄已启动拆迁,下一步准备原址上进行新农村建设(目前未开工)。至此,这处600多年的古村落彻底消失。 指示牌(摄影 | 束文杰) 吴复墓位于原村庄的南部。现整体坐东朝西,墓冢前神道宽十米,原来的享堂、神墙均已不存。今天,自东向西神道两旁排列有石翁仲、石虎、石羊、石马及控马人、望柱。 吴复墓全貌(摄影 | 束文杰) 还记得上文提到的神道碑吗?如今它伫立于神道西端入口处。过去,碑额、碑身均遗失,仅残存碑座龟趺一尊。经修复,龟趺重新拼装上了新 *** ,龟身重新驮上了新的素面石碑。 吴复墓 神道碑(摄影 | 束文杰) 石望柱一对,由柱础、柱身、柱顶三部分组成。其中柱础和柱身均为素面六边形,柱顶由无胆式柱头和圆形仰覆莲台座构成。其中,南侧华表柱顶及柱身上部残存约1/3、柱础为旧物,北侧华表仅存柱础为旧物。 石控马俑一对。西侧雕马小耳长鬃,腿粗壮,系嚼口,身着帔,帔面浮雕连枝花,腹下镂空。东侧雕驭手,头戴圆顶帽,身着长皂服,脚踏布云鞋,系长腰带,一手执鞭,手举胸前,另一手执缰,侧身握拳,面均向东朝墓冢方向。 组图:吴复墓 石控马俑(摄影 | 束文杰) 石羊一对。跪立,卷角,长首,前后足内踡,身无毛饰。 组图:吴复墓 石羊(摄影 | 束文杰) 石虎一对。蹲立,小耳,圆睛,宽唇,粗颈,腹下镂空,身披鬃毛。 组图:吴复墓 石虎(摄影 | 束文杰) 石翁仲一对。皆为武将,南老北少,顶盔,穿胄束带,着靴,两手交合胸前,拄剑着地,垂目挺立。 组图:吴复墓 石翁仲(摄影 | 束文杰) 吴复墓最东端是新置的石五供及墓冢。什么是石五供呢?是由石祭台和一个炉、一对花瓶、一对烛台组成,是明代开始的从佛教中借用的供养祭器。 吴复墓 石五供及墓冢(摄影 | 束文杰) 1978年,「 ”吴复墓”被肥东县人民 *** 公布为肥东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89年5月27日,「 ”吴复墓石雕群”被安徽省人民 *** 公布为第三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19年10月6日,「 ”吴复墓”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 组图:吴复墓石雕群(摄影 | 束文杰) 结语 至此,明代开国功臣吴复与吴复墓的故事,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。我们恭喜肥东、恭喜合肥,再次囊入国保!这位合肥籍传奇将军在沉寂了几百年后,应该值得人们认识和关注了。庆幸的是,这座合肥市仅存的明代大墓主体保存了下来,人们可以有地方去了解他。笔者希期市县相关部门科学规划墓园,助力复兴「 ”庐州文化”! 今日话题:你了解吴复吗? (出外龙舒人: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 网易家乡特色内容签约作者) 作者:束文杰 参考:《明史》、肥东县人民 *** 网、EpochOfYao、网络等 运营:束文杰 编辑:束文杰 制作:町甽融媒体工作室

汤信国指的是什么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蚌埠地区名胜古迹调查报告 摘 要 蚌埠——淮河流域的一颗明珠,有着悠久的历史,灿烂的文化。

        许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足迹,许多美丽的故事曾传遍淮河两岸。

        可如今,英雄的足迹几尽磨灭,美丽的故事已被人遗忘。

        作为淮河儿女,我们有必要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,有责任宣传它,并使之重新焕发光彩,为蚌埠的腾飞作出贡献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关键词 蚌埠 历史文化 一、调查目的: 众所周知,蚌埠作为淮河流域的一颗明珠,地属中原腹地,也是联结南方和北方、东部和西部的枢纽,交通十分便利。

        蚌埠虽是个新兴城市,但这块土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
        作为蚌埠市的中学生,为了更好的了解故乡悠久的历史、文化,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它,并让她为蚌埠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,我们开展了本项调查。

        二、调查方法: 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,我们不但查阅了大量资料,而且做了实地考察。

        研究初期,我们通过图书馆、网络等途径,掌握了一部分资料,对蚌埠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。

        在此基础上,我们对蚌埠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几处古迹——禹王宫、卞和洞、白乳泉、汤和墓、 明中都皇城和 明皇陵 ,做了更深入的实地考察。

        三、调查研究过程: ⒈ 第一阶段(2001 年10 月): 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。

        如:《中国文化大辞典》、《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》、《安徽风光 皖北风光》。

        通过网络查寻。

        相关网址:历史博物馆( :// bta/travel/ )。

        通过查阅,初步掌握了蚌埠地区历史文化起源和发展的有关情况,为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提供了线索。

        ⒉ 第二阶段(2001 年11 月——2002 年2 月): 实地考察蚌埠地区历史文化遗迹,以验证所查资料的真实性,了解这些古迹的现状。

        重点考察对象: ① 禹王宫(蚌埠与怀远交界处的涂山上) ② 白乳泉、卞和洞(怀远荆山上) ③ 汤和墓(蚌埠东郊龙子湖畔) ④ 明中都皇城、明皇陵(凤阳县境内) ⒊ 第三阶段(2002 年2 月): 筛选、整理资料、,总结成果,撰写论文,反复修改,打印成文。

        四、初步研究成果: 蚌埠是淮河流域的一个新兴城市。

        最初是一个小渔村,因盛产河蚌而得名。

        古书有云,此地乃早期祖先“采珠之地,繁衍生息之壤”,直到清末,才演变为凤阳县西北边陲的一个小镇。

        短短一百多年,如今,蚌埠已发展成为安徽中部的重要城市,成为祖国重要的铁路枢纽,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默默地做着贡献。

        蚌埠城市的历史虽然不长,可这一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。

        上至中国历史上原始社会末期的大禹,下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,都在此地留下过足迹,并在此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:大禹治水,三过家门而不入;朱元璋坎坷的经历,创业的艰难;…… 我们怀着对历史的崇敬,摸着历史的脉搏,开始了调查。

        ⒈ 禹王宫 禹王宫地处蚌埠与怀远交界处,位于涂山之上,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造福百姓的丰功伟绩所建。

        涂山海拔337.2米,隔淮河与荆山相峙,相传为夏禹娶涂山氏女和会诸侯之地,也是夏朝第一代帝王启的诞生地。

        涂山古称涂山氏国,并留传大禹治水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的故事。

        传说涂、荆二山原为一体,大禹治水时,劈山引水,疏通淮河,形成峡谷,并使之分离,今二山间尚有断梅谷遗迹。

        涂山顶建有禹王庙,始建年代不晚于唐代。

        庙有禹王殿、启母殿。

        两侧厢房陈列历代修建的碑刻。

        庭内有一株古银杏树,曾被雷火击伤,树中长出两株桃树,蔚为奇观,人称“树中树”,有诗赞曰:“山外有山都如画,树中生树不知年”。

        庙西南有一石矗立,极目远眺,宛如妇人正襟危坐,人称启母石,又称望夫石。

        相传大禹治水,终年奔波在外,其妻涂山氏女(启母)登山望夫,朝思暮想,化而为石。

        山上还有圣泉、灵泉、聚仙台、卧仙石等景点。

        山下有禹会村、防风冢等遗址。

        历代文人曹丕、柳宗元、苏轼、苏辙、欧阳修、黄庭坚、梅尧臣、宋濂等都曾到此游览,留下大量诗文。

       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,为纪念夏禹诞辰,当地均举行盛大庙会,延续至今。

        ⒉卞和洞 卞和洞又名抱璞岩、抱玉岩,位于怀远县荆山东北麓。

        相传为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献玉归隐之处,唐代诗人李白有“抱玉入楚国,风疑古所闻。

        良宝终风弃,徒劳三献君”的诗句咏其事。

        石洞由巨岩覆盖,天然巧成。

        洞内宽阔如屋,可容数十人。

        岩壁刻有“青螺石帐”四字。

        夏日暑气不侵,冬季温暖如春。

        古人有“白璧连城无双产,古洞青螺有旧题”诗句。

        洞口有亭,匾题“抱璞岩”,建于明万历年间。

        ⒊白乳泉 白乳泉又名白龟泉,位于怀远县城南荆山北麓,因传说泉内有白龟而得名。

        宋元祐年间,苏东坡偕子出游至此,见泉水浓白似乳,四时不竭,水满杯而不溢,颇为奇特,誉为“天下第七泉”并留下“荆山碧相照,楚水清可乱”、“龟泉木杪出,牛乳石池漫”的诗句,后人遂改名白乳泉。

        经水质分析,泉水富含矿物质,表面张力大,故能满出杯口而不溢。

        泉左侧有望淮楼,匾额为郭沫若手书,楼内四壁镶挂历代名流书写的楹联。

        泉右侧有双烈祠,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怀远籍烈士宋玉琳、程良而建。

        祠侧有亭,名为半山亭。

        白乳泉现已辟为“乳泉公园”,成为蚌埠地区主要名胜之一。

        ⒋ 汤和墓 汤和(1326 ~1395)是明朝开国名将,字鼎臣,濠州(今安徽凤阳东北)人。

        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。

        元至正十二年(1352)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,后以功授千户。

        后应朱元璋之请,出巡山东、浙江沿海备倭,筑卫所城59处,征兵民5.8万余戍守,倭寇不敢轻犯。

        二十一年,还居中都(今安徽凤阳)新第,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。

        晚年益加恭慎,终年70岁。

        汤和墓位于龙子湖畔,地处曹山之上,坐北朝南。

        墓前有陵道,道旁立有石马、石羊若干,形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

        陵道尽头立一祠堂。

        祠堂内供有汤和灵位,下通汤和墓地宫。

        地宫石门前卧有墓志铭和汤和将印碑刻。

        石门内即主墓室,正中为汤和灵柩。

        若干小型人物石刻位于灵柩四周。

        主室旁有一侧室,陪葬一童女。

        墓内原有大量陪葬物品,后因墓室被盗,文物大量流失,但仍存有部分有价值的文物,如国家一级保护文物,全国仅存三件的明青花陶瓷花瓶。

        墓室因年代久远和盗墓破坏而塌陷,后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。

        ⒌ 明中都皇城 明中都皇城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北凤凰山之南,这里三山相连,向阳高亢,淮水萦回。

        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太祖朱元璋决定在他的发祥地临濠(今凤阳)建中都。

        中都皇城具有我国宫廷建筑的基本格局和形制。

        城有三道:外城是中都城,城围25公里;第二道砖城为皇城,城围7.5公里;内城为紫禁城,城围3公里,四周设午门、玄武、东华、西华四门。

        主要建筑有正殿——奉天殿,其左右各建楼台。

        交泰殿、奉先殿、柔信殿、春和殿、文渊殿等散布其间,此外皇城内还有太庙、太社、大都督府、御史台等皇家建筑,整个建筑成为后来北京故宫的蓝本,后历经沧桑,殿宇宫阙尽毁。

        现仅存残破的午门和西华门一段城墙。

        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       ⒍明皇陵 明皇陵,位于凤阳县西南7公里的太平乡,距明中都城西南5公里,明皇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及三个哥哥、三个嫂子、两个侄子的坟墓。

        皇陵陵势若岗阜,列以石人石兽,气势雄伟。

        主要建筑有皇城、砖城、土城三道,内有正殿、金门、碑亭、华表、石人石兽36对,神路,宫厅等建筑。

        现仅存墓冢、华表、《皇陵碑》等。

        虽残缺断裂,仍巍然屹立。

        特别是神道两侧的石雕群像,神态各异,栩栩如 生。

        皇陵石刻是明代皇家陵寝中数量最多,规模最大,刻工最好的石雕艺术珍品。

        《皇陵碑》系朱元璋御撰,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史料。

        皇陵石刻与明中都皇城一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       五、收获与建议: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,我们对家乡悠久的历史,深厚的文化有了更全面,更深刻的了解。

        从夏朝之前的禹王宫到明朝开国皇帝的中都城,从春秋时楚国的卞和隐居之处到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白乳泉,都是很有价值的人文景观。

        面对着我们拍摄的一张张照片,对家乡的热爱之情、自豪之情油然而生。

        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为家乡的历史再添光彩! 同时,在调查中,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: ⒈有些部门对古迹的保护不够。

        有的古迹虽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但却管理不善。

        如:凤阳明中都城遗址出土的文物损坏严重,甚至遗失。

        有的古迹甚至无人管理,年久失修,破烂不堪,只有无奈地任凭雨打风吹去。

        如:汤和墓孤零零地“废弃”在龙子湖畔,上层墓室破损严重,墓前碑文已完全消失,游客已根本无法了解有关汤和的经历。

        ⒉ *** 对古迹的宣传和开发利用不够。

        由于有关部门的疏忽,古迹年久失修,破坏严重,游客数量越来越少。

        我们在市内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,令人吃惊的是很多人竟不知道还有这些文化遗迹。

        由此可见, *** 对这些古迹的宣传、开发、利用还远远不够,投入资金太少。

        这不仅会直接导致游客减少,旅游业衰落,甚至会使一些古迹彻底消失,我们的子孙后代很可能再也见不到它们了。

        这是多么大的遗憾!将来如何向后人交代! 鉴于此,我们提出以下建议: *** 应加大宣传力度,让社会了解蚌埠地区悠久、深厚的历史文化,提高它的知名度;并加大资金、人力的投入,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保护、修整;还应大力发展旅游业,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文化遗产,使它重新焕发光彩,为蚌埠的经济腾飞做出贡献。

        六、备注: 由于本次活动时间紧迫,我们只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更深入的研究有望在本学期完成。

        在此,我们对为我们的研究活动提供帮助的刘建尧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。

安徽省蚌埠有那些名胜古迹啊!~~

       汤信国通常指的是明朝的汤和。

       汤和,字鼎臣,濠州钟离人,明朝开国功臣,封封信国公。汤和为人正直,沉稳有谋略,从10岁起便与朱元璋为邻居,一起长大,并参与朱元璋的起义。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,汤和因其功勋卓著而被封为信国公,负责镇守东南沿海,为明朝抗击倭寇、防止倭寇入侵立下赫赫战功。

       汤和出生于在濠州凤阳县(今安徽凤阳县)广德乡东湖村,自幼父母双亡,养育在姨母家。儿时在嬉戏之时,常玩跨马持槊的游戏,指挥群童。成年之后的汤和身高七尺,举止洒脱,沉稳敏捷,善于谋略。

       汤和庙位于浙江省温州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十字街头。嘉靖年间,东南沿海地区被倭寇侵扰,汤和所筑的沿海戍城都很紧固,历久不坍,浙人赖以自保,因此许多人以歌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。巡按御史请命于朝廷,为汤和立庙祭祀。

汤和墓园:

       汤和墓位于安徽蚌埠市龙子河以东的曹山南麓,墓高3.6米,宽3.9米,面积达40平方米,墓碑高6.25米,墓阶下有对称的石翁仲、石狮、石羊。汤和墓始建于明代初期,1973年经抢救性考古发堀,还从墓中发掘清理出了元青花大罐等一百多件珍贵文物。

汤和怎么死的 汤和简单介绍

       级别:学姐

       2007年5月1日 安徽蚌埠市名胜、古迹

         蚌埠市

       龙子河 在蚌埠市东郊曹山脚下。河面宽阔为湖,津浦铁路横穿其上。此地原属凤阳县境,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在此撑船,落竹篙于河中,不久竹篙化为巨龙,因而名龙子河。河南有明代信国公汤和墓,河上建有双龙桥、珍珠桥。今蚌埠市在此依山傍水辟为公园。

       汤和墓 在蚌埠市东郊曹山南麓。汤和 (1326-1395),濠州 (治今凤阳) 人。与明太祖朱元璋为同乡好友,元末随朱元璋起义,屡建战功,封信国公,死后追封东瓯王。墓面对龙子河,背负曹山峰。墓室是一座依山构筑的大型砖石单券式建筑,高3.6米,宽3.96米,面积约40平方米。墓南神道,长225米,有大型神道碑和石雕马、羊、狮、武士,雕刻线条流畅粗犷,为明初石刻中的精品。墓中曾出土精美元代青花瓷罐,为罕见珍宝。

       曹山 在蚌埠市东5公里、龙子河畔。与雪花山隔河相对。为纪念东汉末年魏王曹操曾屯兵于此,改今名。山南北走向,长约3公里,宽约1公里。

       鲁肃屯兵处 在蚌埠市东郊李楼乡境内。相传三国时,东吴名将鲁肃与曹操争夺江淮地区时,曾屯兵于此。屯兵点为两座山头。至今仍有4个大坑谷,据传分别为鲁肃当年屯兵时的军械坊与粮仓;山脚的梅村,则为鲁肃当年的居住地。现村口尚存古井一口,井口用巨石雕凿。

       怀远县

       卞和洞 在怀远县荆山东。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,故名。洞由巨石岩天然巧成,石型圆润,石表青翠。洞上方有玉坑、濯玉涧、凤凰池等多处胜迹。洞中可容数十人。宋苏轼《上巳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》诗中“别人有余坑,美石肖温瓒”,即指此。

       白乳泉 在怀远县城南郊,背依荆山,面临淮河。东和禹王庙隔河相望,西邻卞和洞。因泉水甘白如乳,故名。泉左有望淮楼,正如楼联所云:“片帆从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,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合邀明月饮高楼。”泉水内多含矿物质,烹茶煮茗,芬芳清洌,甘美可口。宋苏轼游此,赋诗留念,将此泉誉为“天下第七名泉”。

       禹王宫 在怀远县东南涂山之顶。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,在此立庙。庙始建于唐之前,具体年代不详。原有3进,现尚存2进,院内有千年银杏两株,大可数围,拔地而起。西有圣泉、灵泉,清澈澄碧,四季不竭。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、柳宗元、吴文魁、苏轼、苏辙、宋濂、邓石如等,均来此游览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。苏轼《濠州七绝·涂山》诗碑刻,今珍藏庙壁。

       禹墟 在怀远县涂山南2.5公里。传为大禹会诸侯计议治水的地方,又是大禹娶涂山氏女的地方。宋苏轼《濠州七绝·涂山》诗:“樵苏已入黄熊庙,乌鹊犹朝禹会村。”即指此。

       固镇县

       垓下古战场 在固镇县东部,沱河南岸。楚霸王驻军之地,故曾名霸王城。有古战场遗址。

       五河县

       浮山堰 在五河县城东15公里淮河出县境处。与浮山 (一名临淮山) 隔河相望,为淮河下游要隘,南朝梁天监中,为求壅塞淮水淹灌北魏的寿阳城 (今寿县),发军民20万筑浮山堰。五代后周显德四年 (957年)于此处大破南唐兵。宋代秦观有《浮山堰赋》记其事。

       怀远石榴

       怀远石榴栽培历史悠久,品质优异,久负盛名。据传从唐代已有栽培,到了清代怀远石榴已见诸正史,怀远县志中记有“榴,邑中以此果为最,曹州贡榴所不及也。红花红实,白花白实,玉籽榴尤佳”。可见怀远石榴在很久以前已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。

       怀远石榴品质名列全国各大石榴产区之首,以其艳丽的色彩,端正的果形,晶莹剔透的籽粒,佳美的风味,赢得中外人士的好评。皮薄、粒大、味甘甜,百粒重、可食率、含糖量高,是其显著特点。 玉师籽、红玛瑙核软可食,籽粒晶莹,若珍珠,似宝石,风味醇厚,清凉甘冽,可滋补身体,有益身心,堪称榴中珍品,曾作为贡品进贡皇宫。

       五河沱湖螃蟹

       沱湖位于蚌埠市五河县境内,距县城仅3.5公里,南靠306省道,东连104国道。风景区水域与沱河、浍河、淮河、洪泽湖相通,水陆交通四通八达。常年景区水质优于《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》QB3838—88Ⅱ类标准,接近1类标准,是皖北最大的无污染淡水湖泊,生物种类繁多,具有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特征。2000年被省政府扑[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。

       沱湖水产品极为丰富,这里有桂鱼、鲤鱼、青鲲、白鲢、黑鱼、银鱼、黄鲸……。尤其是沱湖清水大闸蟹,以个大肉嫩、黄多而倍受人们的青睐-俗话说:“秋风响,蟹脚痒”—“芦花白,蟹黄肥”。据说朱元章对沱湖蟹情有独钟,洪武二年四月,朱元章回凤阳祭祖,携带郭子兴、郭英、费聚三员大将专程赶仕沱湖6占蟹、食后,连声称赞:“真乃天下第一美味!”现还存有朱元章品蟹亭。

       1、固镇石雕茶壶

       固镇石雕茶壶采用产于灵壁县的磐石(又名八音石)及滩溪特产的彩石等雕刻而成。其形体古朴淳厚,大小结构与紫砂壶无异,造型别致,做工考究,壁薄如币,叩之声加磐,视之洁如镜,堪称“壶中极品”。

       蚌埠的大蚂虾,珍珠饴很有名

       石雕茶壶制作十分讲究,要经过选石、开料、内雕、切割、粗雕、精刻、抛光等八、九道工序,多为手工、半手工精心雕镂而成。造型可与著名的宜兴紫砂壶媲美,天然纹理色彩丰富,质地凝重坚实,且内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。固镇石雕茶壶现已开发出5个大类、120多个品种,并远销到东南亚、日本、美国等国家和地区。

明朝开国功臣汤和简介,汤和怎么死的?汤和墓在哪?

       1、汤和是病逝的。

        2、汤和(1326—1395年),字鼎臣,濠州(今安徽凤阳东北)人,明朝开国名将。得悉朱元璋欲解诸将兵权,自请解职归里。后应朱元璋之请,出巡山东、浙江沿海备倭,筑卫所城59处,征兵民5.8万余戍守,倭寇不敢轻犯。二十一年,还居中都(今安徽凤阳)新第,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。晚年益加恭慎,终年70岁,葬于今蚌埠东郊曹山,名汤和墓。

朱元璋大将汤和,墓前神道碑上2000多字,后面为何会被凿掉?

        汤和(1326年-1395年),明朝开国功臣,军事将领。字鼎臣,濠州钟离人。

        汤和为人谨慎,沉敏多智。1352年(元至正十二年),参加郭子兴起义军,授千户。在随朱元璋渡长江、占集庆(今南京)、取镇江诸战中,屡破元军,累功升统军元帅。

        1357年(元至正十七年),镇守常州,多次击败张士诚部。1367年(元至正二十七年),为征南将军,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。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,俘获占据延平(今福建南平)的陈友定。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、甘肃、宁夏等地。

        1378年(明洪武十一年),封信国公。1389年(明洪武二十二年),告老还乡,赐第凤阳。

        1395年(明洪武二十八年)农历八月因病去世,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。追封东瓯王,谥襄武。

人物生平 加入义军

        汤和于1326年出生在濠州钟离(今安徽凤阳)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,而且在一条小街上长大。童年的汤和有壮志,在嬉戏玩耍时,喜欢统率群童,练习骑马射箭。成年之后的汤和身高七尺,举止洒脱,沉稳敏捷,善于谋略。

        1352年(至正十二年),汤和带领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,他因作战勇敢而被封为千户之职。汤和给儿时伙伴朱元璋写信,邀请在皇觉寺的朱元璋参加义军。有人知道了这封信的内容,要去告密。于是,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。朱元璋入伍后,因功被提升为镇抚之职,级别在汤和之上。

        1353年(至正十三年),汤和随朱元璋进攻大洪山,攻克滁州,被授为管军总管。又随朱元璋攻取和州。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,都不肯居于他人之下,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,惟独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,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。

        1355年(至正十五年)农历六月,汤和随朱元璋平定太平,缴获三百匹战马。在攻击陈野先时,汤和被飞箭射中左大腿,他将箭拔出后继续投入战斗,最后与诸将擒拿住陈野先,攻占了溧水、句容。

        1356年(至正十六年)农历三月,汤和随军平定集庆,立下了功勋。平定集庆后不久,汤和又跟随徐达攻取镇江,晋升为统军元帅,其后又率领军队出行巡察奔牛、品城,降服陈保二,攻取金坛、常州,然后汤和以枢密院同佥(同佥为院官身份,节制元帅)的身份驻守常州。

驻守常州

        常州与张士诚统治的东吴相连,张士诚经常派间谍出来侦察,汤和防守十分严密,使敌人探听不到任何消息。

        敌人屡次出兵侵犯,汤和全都将他们击退,并俘虏敌人数以千计。随后,汤和进取无锡,大破吴军于锡山,赶走莫天佑,俘获其妻子儿女,晋升为中书左丞;又以水师出行巡察黄杨山,将张士诚所属的水军打败,俘获千户四十九人,被授以平章政事。汤和率军援救长兴,与张士信战于城下,城中出兵,与汤和一起夹击,大败敌军,俘获士兵八千人;解围之后,汤和率军返回,讨平江西诸山寨。永新守将周安反叛,汤和率军进攻,将其打败,连破其十七寨,然后围城三月,攻克永新,捉拿周安,并将他献给朱元璋,然后还守常州。

        1365年(至正二十五年)农历十月,汤和随大军讨伐张士诚,攻克太湖水寨,攻下吴江州,围攻平江,在阊门和敌人战斗时,汤和被飞炮击伤左臂,应诏返回应天。伤好之后,汤和重返战场,攻克平江,因为军功,被朱元璋赏赐黄金和布帛。

平定福建

        1365年(至正二十五年),朱元璋称吴王,建百官司属,封汤和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。

        1367年(至正二十七年),汤和被授以征南将军,与副将军吴祯率领常州、长兴、江阴诸路人马,前去征讨方国珍。渡过曹娥江,攻下余姚、上虞,攻取庆元。方国珍逃亡入海,汤和率军追击,将其打败,俘获敌军大帅二人,海船二十五艘,斩首无数,然后回军平定各属城。

        汤和派使者招降方国珍,方国珍到军门投降,汤和获得士兵二万四千人,海船四百多艘,浙东地区全部平定。汤和于是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前去讨伐陈友定,从明州出发,由海路顺风抵达福州的五虎门,驻军南台。汤和首先派人前去劝降,陈友定不予答复,于是将其包围,在城下将平章曲出打败,参政袁仁请求投降,汤和乘机率领军队进城,然后分兵出行巡察兴化、漳、泉及福宁诸州县。

        公元1368年(明洪武元年)正月,汤和又攻占延平,擒获陈友定,将其押送京城。

西征北战

        1370年(洪武三年),明军北伐,汤和受命在明州造船,将粮食运往直沽,因受海上飓风袭击,将粮食运到镇江后返回。随即,汤和被授以偏将军,跟随大将军徐达西征,与右副将军冯胜一起从怀庆越过太行山,攻取泽、潞、晋、绛诸州郡。同年五月,汤和随徐达攻占兴元(今汉中)。

        1371年(洪武四年),汤和率军渡河进入潼关,分兵径直奔向泾州,派部将招降了张良臣,张良臣不久又反叛离去,汤和会合大军围攻庆阳,将张良臣俘获斩首。汤和被授以征西将军,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率水师溯江伐夏,夏兵扼住险要地段,汤和进攻没能成功。又遇江水暴涨,驻军大溪口,军队长久不能前进,而傅友德已率军从秦、陇深入,攻取汉中。廖永忠已在其前攻克瞿塘关,进入夔州。汤和这才率军跟随其后,进入重庆,降服明升。还军之后,傅友德、廖永忠受到皇帝的赏赐,而汤和不及他们。

        1372年(洪武五年),汤和以右副将军的身份,随大将军徐达北伐,遇敌于断头山,战败,一名指挥使阵亡,皇帝对此未予追究。汤和随即与李善长一起驻扎中都宫阙。又镇守北平,修筑彰德城,跟随徐达在定西将扩廓打败,平定宁夏,向北追击到察罕脑儿,擒获蒙古猛将虎陈,获马、牛、羊十多万头。后来在攻战东胜、大同、宣府的战役中,汤和都立有战功。返回京城后,官职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、荣禄大夫、柱国,爵位封为中山侯,每年的俸禄一千五百石,并授与子孙世袭的凭证。

        1376年(洪武九年),伯颜帖木儿成为边境的隐患,汤和以征西将军的身份驻防延安,伯颜帖木儿向明朝乞求和解,于是汤和率军返回。

        1378年(洪武十一年)春,汤和晋封为信国公,每年的俸禄三千石,参加商议军国大事。汤和多次去中都、临清、北平操练军队,修缮城墙。1381年(洪武十四年),汤和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率军出塞,征讨乃儿不花,攻占敌人的灰山营,俘获平章别里哥、枢密使通而归。1385年(洪武十八年),思州蛮族叛乱,汤和以征虏将军的身份跟随楚王征讨,俘获敌军四万人,擒获蛮族的首领而归。

       朱元璋大将汤和,墓前神道碑上2000多个字被后人凿掉,是因为后世说这个凿掉的人是朱棣派去的,因为他对于孝儒等人恨之入骨,所以说他才会将汤和的墓碑上面那2000多个字都凿掉,因为他对这个并不是非常的认可。

       汤和是与朱元璋一起长大的一个老乡,他们从小的时候就一起玩,然后后来的时候在朱元璋领兵想要起病的时候,他作为一个帮助者,利用自己的才能然后帮助志愿者一起去打天下,成为了朱元璋成为历史上一位乞丐君王的一个得力的助手。在见过之后他知道,他并不是贪恋权势的人,所以说他在这个时候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选择告老还乡。

       他的这种做法和当时说的话,非常的让突然间感动于是,在一处赐给他府邸,然后让他在那里安享晚年,最后还用设定方孝孺为汤和生平事迹的作文,来作为汤和神道碑的碑文。后来朱棣成为了君王,需要一个德才兼备的大儒书写,而方孝孺成为了最佳的人选,但是他不知道方孝孺非常的不愿意,于是后来他将方孝孺等人都杀害了。

正是朱棣这种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治,然后对其他人进行施压,然后对于方孝孺等人的一些做法非常的不满意,并且将他们杀害的行为,所以他认为汤和也是其中一员,也就在汤和去世之后将汤和墓碑里面的2000多个字派人都凿掉了。

       好了,关于“汤和墓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能够对“汤和墓”有更深入的了解,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。